住總一公司施工最寬地鐵換乘站
最寬地鐵站換乘將現“空中之吻”
順著工程梯向下轉了一圈又一圈,終于踩到了“井”底那初春剛融化的稀泥。仰頭望,5號線北段似乎飄浮在空中,而在“井”底,密密麻麻的鋼筋骨架將一座幾乎正方形的“方井”填滿。顧不上“井”底兩側的凍冰,正在搭腳手架的河北小伙子小陳只套了一件麻花毛衣,身上冒著騰騰熱氣。
這是5號線大屯路東站與15號線大屯路東站交會的施工現場。15號線在地下,5號線高出地面懸在“空中”,如何便捷地實現兩條線的換乘是十分考驗設計人員智慧的難題。會不會像13號線西直門站和2號線西直門站那樣,乘客要不斷“上天入地”,繞大圈才能換上另外一列地鐵?
“我們已做了空中換乘方案,不會像西直門換乘站那樣,讓乘客繞大彎。”住總一公司項目經理隋國梁對記者說。
順著施工梯往上走,站廳層西北角,已經為兩座車站的空中連接架起了一扇門。“行人會從這里出去,順通道繼續向西北,出地面后直接進入空中連廊。5號線目前采用的玻璃罩會給15號線開出一個口子,換乘的乘客可以直接進入付費區。”隋國梁說。他從大年初六上班到現在,一直沒休息,但精神仍舊很好。
隋國梁說,今年4月完成兩站連接設計方案,9月開始進入5號線站點進行改造,兩座車站年內將實現把彼此連接起來的“空中之吻”。屆時,兩條線的兩個站廳的間隔只有70多米,步行只要1分多鐘。
讓施工人員感到驕傲的是,這個車站看上去雖然普通,但在北京卻占了一個“最”——最寬的地鐵站。
“你看這像不像一個方井,站內寬44米,是一般車站的兩倍。”隋國梁指著“方井”的四面護坡說道。
“方井”東北角,一輛混凝土車正伸展出長長的“手臂”,下穿19米對15號線站臺層的大柱灌注混凝土。隋國梁說,這些大柱也是未來的站臺特色之一。在本市已經建成的地鐵站中,一般的島式車站都采用“兩柱三跨”結構,在臨近兩側軌道的位置豎起支撐柱,中間有一個長條的空場。但在這個最寬地鐵站中,卻要采用“五柱六跨”的結構,即使在乘客等候區,也有不少大柱子。
雖然視覺上沒有開闊的空間,但“短粗”的車站會讓行人出站的距離更短。記者在站臺層西側向東側走,邁了27步,就已經來到“方井”的正中心。施工平面圖上顯示,未來乘客如果從東北口出站,從付費區到地面的距離只有33米,也幾乎是本市最短的出站距離。西南角的出站口最遠,但設計師采取了斜插的方式,直接把出站口設計在了站點南側路口的西南側,行人直穿后,不僅可以躲開路口紅綠燈,更省去了拐彎抹角的“Z”字形路程。
從“井”下抬頭望,5號線兩輛列車,在空中交會又各奔南北。
15號線一期,是一條從北沙灘一直延伸到順義俸伯的地鐵線。已經開通的東段可以讓郊區居民直達望京,而即將在明年年底竣工的西段,則會讓居民直接抵達清華大學附近。